工业4.0的走向由用户体验决定

编辑:Eight戒      关注:11383      2015-08-25 03:52:36
0

        工业4.0不只是构建智能工厂,以智能工厂为基础创造超预期的用户体验才是最终目的;不只是制造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更重要的是背后的管理变革;不只是冷冰冰的智能设备,还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自行“生长”的生态圈。

  在海尔商城的首页,有一个醒目的“个性定制”标签,只需要五步选择,用户就可以定制一台具备个性化功能组合的空调。这种基于模块化的定制服务,是海尔近年来实践工业4.0落地的成果之一。工业4.0不仅是制造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更是一场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的变革,是在物理与信息融合的时代,对资源组合方式的新探索。

  重塑:工业4.0引发的管理变革

  从最终目的上来说,工业4.0与人类历史上的前三次工业革命(或者说工业1.0、2.0和3.0)一脉相承,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提高生产效率。而工业4.0与前三者的不同之处,则可用两个词来概括:“互联”与“融合”。在工业4.0所描绘的未来情景中,人、设备和产品将通过互联技术实现融合,在企业内部实现人与人、人与机、机与产品的无缝对接,在组织层面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的对接。以物理信息系统(CPS)为基础,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是产品设计过程、制造过程、服务过程以及企业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工业4.0最突出的主线。

  经过前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在制造“原子产品”和“比特产品”方面,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遗憾的是,这些知识就像两个分裂开来的大陆,“原子知识”只被用来制造原子的产品,而“比特知识”也只应用在创造比特产品上。工业4.0就是要将这两个分裂的大陆连为一体,重塑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海尔正在打造的“双胞胎系统”,就是这样一种将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机结合起来的尝试。通过“海立方”、“众创汇”、“海达源”等交互平台,海尔将用户的需求经由虚拟设计和装配系统转化为产品方案,再通过互联工厂的制造和智慧物流将它们配送到用户家中。

  工业4.0本质上是构建在移动互联、云计算、3D打印等先进技术上的组织管理体系的重塑。CPS带来的智能生产环境,及其背后更为关键的“人-机-物”的互联,意味着企业与用户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实现价值的共创。面对“互联”与“融合”的新情境,管理者必须以新的管理思维思考资源组合的问题。

  塑战略思维:从一体化走向生态圈

  工业4.0战略希望构建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互联和虚拟技术的应用,将产品制造从规模效应的地域局限之中解放出来。更快、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将是智能制造时代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通过一体化构建的企业边界,不再是保护企业的城墙,反而更像是限制企业的牢笼。承接工业4.0的互联工厂,不是一套流水线或者一个车间,而是一个涵盖设计、采购、制造、营销和服务的全流程生态圈,是一种满足用户需求的体系和能力。放开企业边界,将最优质的资源接引到自己的智能制造终端上,才能快速满足用户需求。

  重塑生产方式:从大规模制造走向定制化

  顾客总是希望尽可能少的做出选择,因为选择需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大规模制造时代,顾客只能在企业提供的产品中进行有限的选择,付出的成本只能换来一个“最接近”顾客需求的产品。定制化制造时代,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地位与角色将发生变化。顾客不再局限于企业提供的选项,可以期望企业提供能够真正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对于企业来说,智能制造不仅意味着有能力为每一名顾客提供定制化产品,更意味着只有能够发现并满足每一名顾客的需求,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在定制化生产中,顾客是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更是产品的发起者和设计者。工业4.0为企业提供了真正了解用户需求的渠道,也将产品差异化的竞争上升为对用户选择权的竞争。谁能最快、最准确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最少的选择成本下为用户创造最高的价值,谁就将获得用户的选择,从而在竞争中获得领先。

  重塑组织流程:从串联走向并联

  传统的前后串联式组织流程与大规模制造的生产方式密不可分。当产品设计完全是由企业“摸黑”进行时,整个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上一环节服务的,唯一目标就是将设计图纸转化成实际产品,再推送到顾客面前。定制化的生产方式,企业作为顾客满足自身需求的智能化工具,全流程都是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传统的串联式组织流程无法满足顾客全面接触的需求,必须向并联式的组织流程转变。企业的能力就像是积木,为了满足顾客需求,需要哪些积木就把哪些积木组合起来,顾客可以接触到每一块积木并最终搭建出自己想要的功能。

  重塑组织结构:从金字塔走向平台

  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下,企业就像一部大型精密仪器,为了高效安全运转,必须用层层下达的各种命令和规定来保证每一名员工处于正确的位置、做正确的事。在工业4.0的情境下,企业的任务不再是“做正确的事”,而是“做顾客需要的事”。随着从串联到并联的转变,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要直接面对用户,直接向用户负责。企业从一个输出产品的“黑箱”,展开成为一个能够满足用户独特需求的服务提供平台。企业在大规模制造时代积累下来的能力和知识,在定制化时代,成为了平台上供用户选择的工具,企业以帮助用户满足需求的方式,实现与用户的价值共创。

       切入:以用户为中心驱动智能制造体系建设

  如前所述,智能制造体系是以互联工厂为基础的全流程生态圈。互联工厂只是智能制造的最终承载环节,而非智能制造本身。搭建一个真正的智能制造体系的核心,不是智能工厂,而是用户。

  虽然“以用户为中心”不是一个新鲜的理念,但多年来大部分企业只是“表现出”以用户为中心,本质上仍然是以企业自身为本。比如对用户需求的调查,过去的做法是通过进行问卷调查,让用户从设计好的选项之中进行挑选,企业再据此改进产品和服务。用户拥有的是表面上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企业与用户的沟通本质上仍然是单向的、以企业为中心的。不难想象,这种徒具其表的用户交互,无法获得多少有用的知识。企业在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本创新的时候,却从未思考过这种创新到底是用户需要的,还是企业自己需要的。智能制造时代,这种以企业为本的观念即将难以生存,个性化定制要求企业真正理解用户。智能制造体系的搭建,必须是以用户为中心来驱动的。

  海尔集团自2012年起进入网络化变革,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海尔在沈阳、佛山、郑州和青岛新建的四个互联工厂,已经能够生产空调、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四大品类的定制化产品。在组织转型和搭建互联工厂的实践中,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所有员工提出了一项核心要求:“与用户零距离。”互联工厂就是要“互联出用户的最佳体验”,实现大规模定制,这已经是海尔内部的共识。互联工厂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从用户角度出发,用户全流程参与,实现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和全流程的可视化;

  ●与用户实时互联,研发、制造、供应和物流的全流程全供应链整合;

  ●自动化生产和用户的个性化相结合,从为库存生产转型为为用户生产。

  用户就是设计师

  在通过模块化实现大规模定制能力的基础上,海尔变革组织流程,将用户接入产品设计、制造、交付的全流程之中。模块化使得产品结构大为简化,用户只需要几个简单的选择,就能搭配出一台个性化的产品。比如海尔郑州互联工厂,通过11个通用模块和4个个性模块,可以组合出200多种用户定制方案,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用户在网站上选择自己想要的功能和体验,互联工厂通过对模块的组合,就可以为用户组装出一台符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这种选择性的定制,仅仅是海尔开发智能制造能力的第一步。海尔将定制模式划分为三个类型:模块定制、众创定制和专属定制。众创定制,与众筹模式相类似,由用户发起一项产品的设计,其他用户可以参与讨论和投票,达到一定支持数量时,海尔会将其接入智能生产系统,为其匹配相应的研发者、供应商、生产线,最终交付产品。今年3月份,海尔生产出了首台用户定制空调,空调的颜色、外观、性能、结构等全部由用户决定。在智能制造技术的支撑下,完全不懂技术的用户,和苦恼于不了解需求的设计师、供应商,在海尔平台上开启了一个“人人自造”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