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革命:关键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编辑:Eight戒      关注:3873      2018-03-28 06:55:42
0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制造要爬坡过坎,离不开稳定而持续的政策支持,也离不开近年广受热议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而在一些地区,一些有用的经验已在实践中显现。

         “杭州的丝绸很有名,但最贵的丝绸在法国;海宁的皮革很有名,但附加值远低于意大利知名皮革产品;嵊州是全世界最大的领带生产基地,但单条领带的价格远不及欧美知名品牌。”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周德文常年研究中小企业问题,一次在纽约出差时,他看到一个国内很知名的温州皮鞋品牌,专卖店开在很低端的跳蚤市场,更给了他很大刺激。

        在周德文看来,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诸多问题。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制造业的发展之路从来道阻且长,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制造如何爬坡过坎,完成这场品质革命?

        稳定而持续的政策支持

        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与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从综合成本来看,中国制造成本正在变高,资源环境的约束趋严,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优势微小。另一方面,品质革命对应的是消费升级,城乡居民对制造业产品的要求,正从价廉物美转向高性价比,这给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新挑战。

        在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看来,一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该国工业水平的参照,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由于缺乏部分核心技术,还难称制造业强国。

        而要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这一迭代,需要稳定而持续的政策支持。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了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是年6月24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统筹协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

        近年,决策层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建设制造业强国战略的文件,如2016年发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要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基本建成食品质量安全和重点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2017年11月,工信部等十六部委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民营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一些大动作已经显现。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200亿元,任务是进行重点行业技术升级优化。

        另一只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拥有千亿元的可支配资金;同样由国务院批准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400亿元用于扶持新秀企业。

        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8年工作的总体安排中也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些省份亦提出了具体目标,如浙江省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8年要新增500个“浙江制造”标准,“品字标”企业达到500家。

        工匠精神不是喊口号就行

        完成品质革命,离不开近年一再强调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场革命当中,企业居于主体地位。

        在巨星科技位于杭州江干区九堡的产品展厅里,摆放着各式旋具、锤头、扳手、老虎钳等手工具和手持式电动工具,这些产品已进入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这是亚洲最大、全球第四的手工具企业,产品还涉及叉车、机器人、激光测量。3月中旬,董事长仇建平刚从欧洲出差回来——他去考察当地的手工具市场。

        这家民营企业1992年开始做手工具,二十多年过去后,这里有了专业的工业设计中心,主要从事五金工具、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等领域的产品设计,研发的物流机器人也已跨出国门。其发展轨迹,正伴随着中国制造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迫切需要提升产品品质,极度需要工匠精神。”周德文说,“德国很多百年工业家族,有着共同特质,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

        201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

        周德文称,当政府以工匠精神谋划和推动“放管服”改革,创造和守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企业方能以工匠精神专注于产品,品质革命方能渐成大观。

         “工匠精神不是短期内可以移植的,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涵,需要在很多方面长期下功夫,不只是提概念、喊口号就行,需要一大批企业、企业主和技术工人长期坚持踏踏实实地发展,才可能取得成效。”周德文说。

        KPI考核变革倒逼企业升级

        在周德文看来,产品革命仰赖技术研发,目前广大中小企业应将生产自动化与工艺紧密结合,进行自动化改造,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作为重点;部分大型企业还应探索建立数字化的智能工厂。

        然而制造企业身处转型过程,无论自动化改造还是建立智能工厂,都意味着资金投入。为鼓励企业积极投入智能改造,在国家层面,工信部正在加紧推进首批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目前,全国多个城市都在争相申请该国家级示范区。

        在地方层面,一些新的尝试也已出现,比如浙江、江苏等省都在开展一项名为培育“隐形冠军”的工作,意在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形成中国制造新的竞争优势。

        浙江还在推进另一项名为“亩均论英雄”的改革。所谓“亩均论英雄”,是改变对地方、企业、园区的考核方法与指标,不唯GDP、工业增加值数量论,引导企业提质增效,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在兰建平看来,“亩均论英雄”是在倒逼品质不高的企业,加快通过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途径寻找发展新路径,这种新型的类KPI考核方式,会促使企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亦提及该项改革,认为“这套机制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附加价值提升”。

        此外,周德文认为,推进品质革命,“还需强监管,建立企业黑名单、惩罚性巨额赔偿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一系列政策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