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呈现“缓中趋稳、有限复苏”

编辑:Eight戒      关注:10309      2017-03-01 11:30:22
0

  2月27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年度报告(2016-2017)》(以下简称《报告》)分析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工业呈现出“缓中趋稳、有限复苏”的总体特征。工业行业结构继续呈现高端迈进态势,中部地区工业继续领跑,东北地区工业增长乏力,京津冀地区工业增速走势分化,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但投资结构优化,工业出口和PPI增速实现正增长,工业企业利润延续了增长态势。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国内投资与国外投资失衡,此外回款难问题凸显。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的概率很大。

  充分认识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指出,供给质量改善表现为整个供给体系运行效率的提高。由于发展阶段的变化,长期以来中国依靠供给要素数量增加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效率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现在更多地需要通过创新改善供给要素和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黄群慧认为,按照人均国民收入看,中国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中国经济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长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在这个阶段,后发国家之所以容易陷入经济长期低迷的“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因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结构变化和收入水平提高,由城市化带来的消费升级明显,需要通过创新实现供给质量提升。但创新往往十分困难,最终导致供给结构无法适应消费结构的升级需要,出现一些重大的结构性失衡。

  在当前,这些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供应体系质量不高,影响实体经济供求失衡,实体经济效率逐步降低;大量资本开始“脱实入虚”,或者进入房地产市场炒作,或者在资本市场自我循环,追求在虚拟经济中自我循环,进一步形成资产泡沫。随着泡沫的越来越大,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最终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构失衡。

  以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生产总值作为实体经济宽口径计算,中国实体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71.5%下降到2015年的66.1%,而同期货币供应量(M2)是GDP的倍数,从1.74倍上升到2.03倍。

  从企业层面完善供给体系,处置“僵尸企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张行燕在作《报告》主题发言时指出,“僵尸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切忌采取“一刀切”的处置办法,而应全面分析企业经营困难程度、成因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此为基础抓住重点、分类化解、精准施策、协调推进。

  一是要全面评估。对具有资产负债率高企、无法准时偿还银行到期利息、纳税额明显减少、用电量明显降低、拖欠职工工资等特征的企业进行重点排查,委托专业机构对“僵尸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二是要精准处置。根据“僵尸企业”情况的差异,清理退出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对落后、绝对产能过剩产业和衰退产业中长期亏损和停产的企业要加快清理退出,对主要由于管理水平落后、暂时性的产能过剩而出现亏损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产业发展前景长期看好的企业重在兼并重组或者改造提升。

  三是要协调配套推进。具体包括创新金融手段和工具,推进金融体系改革与处置“僵尸企业”相结合,通过市场化的多种融资手段支持“僵尸企业”在市场出清;完善社会政策,社会政策与“僵尸企业”破产政策相协调;健全法律制度,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推进“僵尸企业”的破产、兼并、重组相协调;转变产业政策,纠正不恰当的财政补贴等市场扭曲行为,实现从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对“僵尸企业”中的优质资产进行兼并重组。

关键词中国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