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工业4.0:国内低端制造业危机日盛

编辑:Eight戒      关注:2919      2015-04-23 19:35:25
0

        工业4.0”折射德国危机意识

        2011年,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的概念,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事实上,“工业4.0”概念体现出德国对美国的危机感和极高的竞争意识。

        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副司长安筱鹏在演讲中分析,“1990年到2013年,整个欧洲制造业从当年占全球份额的34%下降到了21%,德国制造业也下降了将近10%。中国的制造业从2%上升到了19%,整个亚洲占到几乎50%。”

        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德国不仅经历着制造业份额的下降,也在新一轮互联网变革中丧失了机遇。因此,德国提出口号“我们尽管丧失了互联网发展的机遇,但要抓住物联网发展的机遇”,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旨在建立一个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高度集成的世界,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尤其是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

        低端制造业外资纷纷撤离

        中国欧洲商会去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在华裁员的欧洲公司比例从2012年的10%升至16%;2014年有24%的公司计划在中国削减成本,高于2013年的22%,而裁员正是外企在华成本削减行动的一个常规选项。

        韩国有关机构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华新设法人的韩国企业2006年为2294家,2008年为1301家,2010年减至901家,2013年减至817家,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锐减到368家。这一数据从2006年至今减少了将近9成。

        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对106家年销售额不低于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所进行的调查中,有37%的公司表示正考虑或计划把部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

        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样本区域。当地一名从事外贸业务的管理人员称,东莞的外资撤离和企业倒闭从2008年开始出现,今年情况尤其不好,以前是加工企业搬到内陆省份,现在开始搬到越南和东南亚。

        东莞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造业内人士近期告诉网易财经,其近几年在东莞收购二手设备,都是日立、松下等知名企业的,原本要三四万元的机器一千块就收下来了,堆满了仓库;总价值两个亿的注塑机一千多万就会卖,原因就是倒闭和搬走的企业太多了。

        东莞台商协会会长翟所领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东莞台商现在的情况比2008年金融海啸时更为严重,各个工厂都用工不足,几乎每个工厂都缺工30%,2008年至今,20%左右的台商撤离了东莞。

        外资在成本导向产业的撤离和大规模裁员,一方面是因为不景气的宏观形势下企业需求萎缩,另一个同样明显的因素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更高效率的智能制造取代粗放生产的过程中释放出了低级人工成本。

        全球范围内制造业调整

        在研究人士看来,外资在中国市场战略布局进行调整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资本逐利,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的骤升,“超国民待遇”下的优惠政策的退出都在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

        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就业等问题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家提供的更为低廉的经营成本等优势,都促使外企将中国市场上的生产线迁出。

        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机构统计,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工资平均每年增长11.4%。本世纪初,中国工人的工资只有墨西哥工人的30.2%,而2013年,中国工人的月工资已经比墨西哥工人高出50.5%,比越南工人高出168%。

        一位装备制造业分析人士向网易财经补充道,本土企业在低端制造业上开始走向成熟,他们对低利润率比外企有更高的容忍度,这也是外资加速撤离低端制造的一个重要原因。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石勇向网易财经称,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制造业的诸多领域的发展确实给外企形成一些压力,我们能够提供比他们价格低得多的产品,但是质量远跟不上。

        另外还有很多领域是本土企业无法做到的,石勇随便举了一个案例,“奥迪汽车安全带上的扣,虽然是十分小的一个部件,但是这个本土企业就是无法生产。”

        不过王志乐也对网易财经表示,那些在华市场有巨大需求的生产企业其实并没有外逃的迹象,“我同那些企业聊过,他们也并没有撤走的打算”。

        中国作为世界最庞大的消费市场,外资企业自然不会彻底撤离和放弃。那么从低端制造领域退出后,接下来,他们又在下一盘怎样的棋?可以这样说,成本导向的低端制造业开始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区域,而高端领域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外资布局,王志乐认为这是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调整。

        制造业转型外企捷足先登

        中国政府今年3月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十年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最终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要建成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

        这是中国政府为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的顶层设计,应对的显然是由德国提出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烈追捧的工业4.0战略。

        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工业4.0概念是指,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根据e-works总编黄培的观点,工业4.0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而在此环境下,中国的制造业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目前来看,在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的这一轮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些外资企业显然又走在了前头。

        前述装备制造业分析人士称,当前背景下,高端装备行业的需求很旺盛,因为制造业成本的上升正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对更先进的生产设备。而这个领域目前的许多核心技术仍是外资企业所掌控。

        去年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高端装备产品一直为外商主导,海工装备的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传感器等高端仪器仪表市场以外资企业为主。以传感器为例,201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其中国内预计将达1100亿元,外资企业占据67%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工业4.0